為了預防下一代染B肝,台灣原本已有2道保護措施,一是針對新生兒全面施打B型肝炎疫苗,二是針對B肝帶原孕婦之新生兒除疫苗外還需注射B肝免疫球蛋白,如今又多了第3道新措施,讓整個B肝防護網更完整,未來B肝新感染者有望歸零,下一代可保健食品代工望不再受B肝毒害!
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、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楊培銘,於《好心肝》雜誌撰稿指出,台灣成年人的B肝帶原率曾高達15%左右,其主要原因是母嬰傳染(motherto-child transmission),也就是B肝帶原媽媽在生產過程中將B肝病毒傳染給新生兒,過去曾被稱為垂直傳染(vertical transmission)或周產期傳染(perinatal transmission)。台灣的B肝帶原者幾乎都是在孩童時期前形成的,母嬰傳染約佔一半,學齡前孩童的水平傳染則約佔另一半。小時候人體免疫力尚未發育完全,感染到B肝病毒就容易讓它在肝細胞內生存下來,形成慢性終生感染,即俗稱之B肝帶原者。
現行措施已將新生代B肝帶原率 降至1%以下
台灣是全世界最先實施全國性B肝疫苗及B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國家,這是相當周延的主動併被動免疫預防方式(active/passive immunoprophylaxis),現在33歲以下的台灣成年人的B肝帶原率因而從15%降至1%以 下。這個免疫預防措施不但阻斷母嬰傳染,也消弭了學齡前孩童之水平傳染。後續的追蹤觀察更發現孩童之肝細胞癌發生率減少了64%。
然而,B肝帶原率不能歸零,表示此等相當周延的免疫預防方式仍有其潛在之漏洞。針對接種B肝疫苗的世代追蹤研究之結果,發現確實仍有10%左右的失敗率,而其主要原因乃是B肝帶原媽媽血中B肝病毒濃度太高(≧106 IU/mL)所致。
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現、以及國外資訊的流入,很多過去沒有的產品或不知有保健功效的產品,陸陸續續被發現有保健功效,而被國人使用為保健食品,最顯著的是十字花科蔬菜如青花菜、高麗菜有抗癌作用;大蒜、葡萄、茶(兒茶素)及蕃茄(茄紅素)有抗氧化功能,已近年國人十大死亡原因首位癌症而言,植物中許多化學成分,堪稱為21世紀之維他命,對癌症有多重之保護效果,鑑於台灣四季盛產蔬菜水果,除鼓勵民眾養成多攝食蔬果的良好習慣外,未來利用含有豐富營養成分的蔬果及現代化科技,研發成生機蔬果汁、糙米茶及蔬菜湯等天然保健食品,不啻為既可提供國人有益健康之產品,又可提昇蔬果產業之發展。
e抗原陽性孕婦 母嬰垂直傳染機率高
在實施B肝免疫預防措施之前,台灣學者們早已瞭解孕婦血中的e抗原狀態與母嬰傳染有密切的關係。當孕婦血中e抗原呈陽性反應時,其新生兒約有90%會形成慢性感染而成為B肝帶原者;反之,孕婦血中e抗原呈陰性反應且e抗體呈陽性反應時,僅有約10%新生兒會變成B肝帶原者,這種數據也證實B肝帶原者血中e抗原狀態與其體內B肝保健食品代工病毒之複製狀況有關。
全球研究證實第三孕期用藥 可降低7成傳染率
根據研究所知B肝疫苗失效(vaccin efailure)之原因,全球學者(包括台灣團隊)開始探討口服抗B肝病毒藥物來阻斷B肝病毒在生產過程中之傳染情況以及其安全性(對胎兒及孕婦)。美國學者綜合分析全球26個臨床研究,共3622個B肝帶原孕婦及其新生兒,證實在懷孕第28週後(稱為第三孕期,third trimester),血中e抗原陽性且B肝病毒量大於2x105 IU/mL之孕婦,服用3種口服抗B肝病毒藥物(Lamivudine、Telbivudine及Tenofovir)任何一種,直至產後中止(不同研究中止服用藥物之時間點不同,自產後第2天至4個月不等),能使生產時孕婦血中之B肝病毒量明顯降低,有效降低母嬰傳染機率高達70%,且在產後幾個月之觀察確認此等措施對新生兒及孕婦是安全的。